当前位置:首页  >> 走进顺平  >> 旅游文化

康关村名考

发布时间:2021年01月21日 信息来源:系统管理员 字体:

据我所知,“康关” 村名的来历有以下四种说法:
其一,是由“杜康观”的后两个字“康观”谐音而来。
其二,是由善造酒的杜康而来。
其三,是由“安阳关"而来。(言称 “安阳”的和音为“康”)。
其四,是由古老关口“康关”而来。
第一种说法在当地流传较广,可能是起于“先有杜康观,后有杜康村”的传言吧。此说有它一定的成因,因为无论是杜康观还是杜康塔,虽属名胜古迹,却没有任何资料能道出其建造年代。如此建筑,存在于“康关”村形成之前,也是可能的。这种说法道出了杜康观、杜康塔的古老,却把康关村的历史定在了汉魏之后。因为杜康观是道教会所,道教形成于汉魏两晋时期。按这种说法,康关村的形成最早不过两千年。这种说法,完完全全地割断了康关村与“关口”的联系。
第二种说法也是传言,并见诸光绪年间的碑文《重修杜康朝真觀記》:“康關之村, 實因杜康名,其由來久矣。”此说能解读“康关”中的“康”字,却难说明“关”字之所宗。
第三种说法见于民国二十三年印行的《完县新志˙疆域第一下˙古迹》:“康关,在安阳村之北,相距数里。但村名康关亦无遗迹可见,而安阳之合音近康,或即安阳关,或为安阳之外关。俱无可考。”在该条之前,便是“安阳关,在今之东、西安阳村。距县城二十八里。《续汉书˙郡国志˙蒲阴下》明普地道记日有安阳关。可知此为古之关隘。遗迹今已渺然无存。惟见山形相峙及数里之沙石沟道而已。”从“安阳关”、“康关”两处古迹的解释可知,《新志)的编者犯有两处臆断之误:一是认为“康关”关口就在如今的“康关”村,二是认为康关关口或者就是安阳关,或者是安阳关之外关。于是乎,这两则臆断就活生生造出了一个“安阳之合音近康”这一最不靠谱的说法了。
第四种说法见于雍正年间的《直隶完县志》,在《卷一˙輿地志˙.乡社˙村名释义》条目下述有“康关,古之废关”。对“古之废关”,在《卷˙輿地志山川˙沟》条目下有“康关沟”一条,其释义为“在县北三十里。中有废关,不知设自何时,其废也久矣。”文下还附有一首诗,描述康关沟的荒漠:“峻拔高峰霄汉里 讥征故迹有无间 因逢四海为家日 穷谷荒漠尽废关”这两则记载清楚表明,康关沟因康关关口而名,康关村村名来自“古之废关”的康关关口。只是由于康关关口“其废也久矣”,加之现在的康关村位于康关沟之外,距离关口有十来里之遥,康关村和康关关口的联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。
至于康关关口为何以“康”而名,那就与第一、第二种说法或多或少搭界了。笔者认为,“康关”中的“康”字,应是制作白酒的鼻祖、中兴复国的夏代第六位国王少康(即杜康)。对此,笔者将另文予以探究。
1999年版的《顺平县志》沿袭了第四种说法。该书在介绍“南康关”时说:“此处为古之废关,今之要口,故名康关。1962年分南北二村, 此村居南,故名。”
《顺平县志》谈到康关分村是在1962年。因涉及史实,不妨赘谈两句。笔者手头有一份民国三十二年(1943年)的地契,上面印有一枚“完县第二区南康关村村公所"的条形章,可知,早在1943年,就已有分村之事了。《顺平县志》还谈到康北庄“原属康关,1962年改为行政村”。这次改行政村和南北康关的分村是否是同一举措呢? 如果是,1962 年的这次举指是应说把康关村分为二村还是分为三村更准确呢?
——《历史文化遗存》